English

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座谈会综述

1998-06-19 来源:光明日报 何瑜 我有话说

为纪念1898年的戊戌维新运动,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和历史系于近日举行了“纪念戊戌维新运动100周年学术座谈会”。来自北京各高等院校、科研部门、新闻出版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。与会者就百年前发生的这场改革变法运动的意义、失败的原因以及人物评价等各方面问题,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。

关于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。与会学者认为,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所领导和发动的这场变法维新运动,既是一场多方位的政治改革运动,也是一场挽救民族危机的爱国救亡运动,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,是一次较为全面的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启蒙和动员。它对中华民族的觉醒,以及中国近现代政治、经济、思想和文化的发展,都曾产生过深刻的影响。维新运动虽然失败,但为辛亥革命做了准备,因此,没有戊戌变法,就不会有后来的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。

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与会专家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。有的专家指出,其失败的原因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清政府的腐败或保守势力的强大。具体分析,还有以下四方面的原因:一是维新变法的思想准备不足;二是改革的目标虽新,但推动改革的国家机器却是旧的,二者之间,形成无法克服的矛盾;三是主持变法的光绪皇帝并无实权,在慈禧太后的左右和干预之下,当时的朝廷实际上形成两个权力中心,政出两门;四是在改革的途径与方法上不分步骤,不分主次,缺乏计划性,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。

会上,一些学者还对以前较少涉及的问题,进行了有益的探讨。例如,有的学者谈到了晚清驻外使领馆人员与维新运动的关系,认为他们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封建官僚和封建知识分子。因为他们亲身体会了近代西方的政治制度和物质文明,对于封闭、落后的中国封建制度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,所以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,或上奏清廷鼓吹变法,或创办报纸翻译西书。研究这一时期的中国驻外领使馆人员,无疑会开拓戊戌变法研究的领域。还有的学者认为,戊戌维新运动的高潮在“百日维新”,但早在甲午战争之后,清政府便已开始从各方面进行改革。如改革传统的军事训练方法,改革军制,命袁世凯和张之洞主持、按照西方模式创建新军等;关于教育改革,在“百日维新”之前,不仅京师大学堂的筹备工作已经开始,而且各省也在纷纷筹办新式学堂。另外,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也开始重视修铁路、开矿山、建银行等,这些举措均超出了甲午战争之前洋务运动所能达到的水平,为其后戊戌维新运动的高涨和清末新政奠定了基础。

在这次座谈会上,许多学者对变法维新中重要人物的评价,亦发表了不同的意见。如批评当前称誉慈禧太后的倾向,分析她反对变法,乃属保守派之事实。如对“百日维新”后“康、梁就反动了”的说法提出质疑,认为康有为始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,他在变法时期是一个设计师,而不是工程师,他的许多思想在今天看来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。例如他的“小康”概念,在提倡学习外国时,强调中国之特色等等。其他对严复、谭嗣同、光绪帝等评价,与会者也均有不同的见解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